地址:上海市东宝兴路440号

电话:021-5662 9474

E-Mail:hj@hujiangedu.com

教育前沿
专家预测,2019年教育将重点关注这10个领域
发布时间:2019-01-03 10:40:58  来源:上海教育 第一教育  点击:2125

 2018年悄然远去,回首过去一年的中国教育,发生了好多值得记录的大事:

  • 全国教育大会隆重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由此形成

  •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教师队伍建设迈入新时代

  • 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首次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

  • ......

2019年转眼到来教育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专家总结出了10条,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


1、大中小德育一体化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吹响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在立德树人、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上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上海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尤其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探索由来已久。 
  2005年,上海就制定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010年,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实践探索。 
  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开展教改综合实验城市,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播撒做人的良知,讲大道理没有用。课堂要有情感的注入,情感的震动和激荡是引导孩子重要的切入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堂教学应该“德智融合”。教材本身的内涵是德育的家园,也是进行德育的依据,离开对教材、文本的深入钻研,随意延伸,无限发挥,那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专家 | 于漪 “改革先锋”、上海“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当今学生成长于多元化环境,身处全球化背景,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更加自由,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个性特点更加明显。
  德育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改变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德育实效的现状。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各类各门课程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是要达成对“课程德育”科学内涵的共识。
   二是理清“课程德育”内在机理。
   三是构建“课程德育”目标序列。
   四是创新“课程德育”实施方式。
 
  要继续深化“课程德育”实践方式的研究,并致力于“课程德育”评价的研究,通过研制评价工具、评价标准,构建体现学段差异的表现性目标体系,将顶层德育内容体系转化为可测量的学段德育目标,关注评价的特征和原则、视角和内容、形式和方法,从而使评价充分展现其激励效应,进一步完善德育方式,提升德育水平。
 
(专家 | 尹后庆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3、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难题

  核心素养是否可测可评?如何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各学科如何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有什么要求?如何解释并运用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结果等,这些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情境性是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典型特征。
  素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核心素养,往往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参与现实情境中的探究学习的外显表现加以推断。
   为了测评出学生真实的素养水平,评价往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通过表现性的任务进行评价,一种是书面评价。在书面评价中,评价任务的情境设计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数据统计表等形式来体现。
  整体设计学科测评框架,是保障核心素养评价的基础。
  如何确定学生素养水平,是核心素养评价的难点。
  全国普高课标修订组曾进行了大样本的测试实验, 其结论是核心素养是可测可评的,但是要做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的全面实施,还存在很大的挑战,让我们坚定日标, 不断探索, 迎接挑战!

(专家 | 张民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月芬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4、推进“双一流”加快特色、高质量发展

  高校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不仅应放在“出成果”上,而且更要关注“出人才”,把培育一流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00年后出生的,如何培养好这些“00”后的青年学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大学应在大学生中努力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三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四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专家 | 杨德广 上海市教委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会长)
 
 

5、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今天的上海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指向的是世界一流。
  一是确立教师队伍建设新目标,高原之上建高峰。
  二是实现教师队伍建设新突破,直面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难点。
  三是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以协同创新的思维。
  到2022年,初步建成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水平高超、终身发展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家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
  到2035年,教师专业水平、信息素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上海教育系统成为世界一流人才集聚地和全球高峰人才成长地。每一位教师都是推动发展的基石与助力,任重道远,舞台广阔。

(专家 | 唐盛昌 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
 
6、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劳动精神弘扬,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增强学生价值自信与文化自信。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
  第二,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第三,整合劳动资源,搭建学生劳动体验平台,建设劳动实习基地。
  第四,建立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专家 | 邱伟光 华东师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7、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
  展望未来,上海职业教育将围绕“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需求,以落实《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为抓手。
  一是学生有发展。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
  二是办学实力强。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作育人,产业先进元素能够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三是发展环境好。推动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地,企业参与度和支持度高,职业院校在招生、就业、服务发展等方面得到社会和行业企业认可。
  四是服务贡献大。不断提高学生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的能力,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能够主动适应重点产业和现代城市管理需要。
  五是国际能交流。引进境外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和服务优秀企业跨国办学取得显著成效。

(专家 | 马树超 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博士生导师;郭文富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综合改革研究室主任、博士 )
 
8、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上海学前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瓶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一,指向教育现代化发展,学前教育亟待进一步增强“基于儿童”的科学性研究和实践,打造上海在全球的学前教育名片。
  其二,学前教育要在“幼小衔接”上狠下功夫,聚焦制度改革,建立“幼儿园—小学”衔接贯通的教育体制机制。
  其三,要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点,树立新理念,突破新机制,使教师发展成为2035 上海学前教育现代化的一大亮点。
  其四,上海教育还需进一步建立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信任体系,发挥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构建良好的学前教育生态。

(专家 | 郭宗莉 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 )
 
9、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体育应该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
  其一是不可补偿性。
  其二是终身性。
  其三是大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不局限于狭义的三课两操,而应该容纳卫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不可或缺的支持在体育中都应该体现。
  学校各科学习中,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有普遍忽视以及技能化、功利化的趋势,美育相对弱化。美育也是终身性的,它也有自己的特性:
  创造性。
  迁徙性。
  愉悦性。
  实践性。
 
(专家 | 傅禄建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特级教师、上海市兼职督学 )

10、迈向信息化2.0教育时代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和教育公平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将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    教育信息化重构学习环境。
  ♦    教育信息化再造教学流程。
  ♦    教育信息化变革教育供给。
  ♦    教育信息化变革评价方式。
  ♦    教育信息化变革教育治理。
  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方案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也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未来的上海教育信息化,最值得期待的突破口有三项。
  ♦    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    数字画像普及行动。
  ♦    数字资源应用创新行动。
 
  (专家 | 张治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正高级教师 )

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1A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