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上海市东宝兴路440号

电话:021-5662 9474

E-Mail:hj@hujiangedu.com

教育前沿
《人民教育》专访于漪老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四)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发布时间:2019-01-02 14:38:55  来源:人民教育  点击:1538

       在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于漪老师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她被誉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和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我们注意到,在诸多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留言中,广大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为此欢欣鼓舞,由衷敬佩。

 
《人民教育》对于漪老师进行了深度采访,让我们一起聆听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

 《人民教育》:如何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人说,人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矛盾,您怎么看?如何培养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于漪:我们现在太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利益。教育是培养人,你的眼光一定要远一点,因为你要对学生负责。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

 

      教育的效果几十年后可以看出来。10年、20年以后,还记得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教给他的做人道理,这就是对一个教师最高的奖赏,而不是学生得了100分。

 

      我在《人民教育》发表过一篇文章《思念》,讲怎么转化一个调皮的、很有个性的女生,真的是使出浑身气力,非常不容易。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这个孩子社会发展、自我评价都很好。她写信给我:“感谢恩师当年悉心栽培,我不是一个乖小孩,多亏于老师看到我叛逆、傲慢背后隐藏的创造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感谢老师培养了我的写作和分析鉴赏能力。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超强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她在多伦多大学教学、做科研,“我希望能培养下一代工程师、科学家,我希望我的学生比我更聪明、更有见识,您是我的榜样!对您最好的感谢,是把您这种精心教书育人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她这次来看望我,就是来上海招生。她也提及,我们的学生成绩好,但动手创新能力欠缺,“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孩子当年比别的孩子读书多,非常有个性,“很傲慢”,她是看不起别人的。我说:“你再有学问,也是沧海一粟。”她说:“于老师,当年碰到您,我真的很幸运。”我当时发现她特别喜欢科学,写青蛙解剖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好。我打印出来,让大家学习。她说:“于老师,我现在懂得多了,可以做老师了。”正好她两周前来上海,忙完工作,到家里来看望我,说了这些话。这就是对一个老师最高的奖励。

 

      从这个故事可以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矛盾为什么?全面发展是一个孩子的基本权利,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为什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合格公民、优秀公民,应该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德智美三者互相融合。一个人具有了审美情趣,会促使他道德高尚。德讲究的是真和善,没有德,这个善就是伪善,美就是假美,德是灵魂。德智美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

 

      德管人生的方向。教育就是引领孩子走一条健康的、有为的、有价值的人生之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教师是“四个引路人”。教师有“两个人生”,一个是自己的人生,你要走正道,你要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造福;与此同时,你还关系到孩子的发展,你要引领孩子走好人生的道路,你自己必须走好人生的道路。你在引领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的同时,你自己也获得了提升。你不断地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增长能力,也就提升了精神的高度,所以你自己本身也提升了。教师的人生是一个“双重奏”,是互动的“教学相长”,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你不断地从孩子成长中获得自我提升。

 

      我非常重视体育,我带乱校、乱班,往往是从体育入手的。体育绝不只是体操课、体操技能。体育与德育一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心灵的健康成长,相当程度是靠体育的。当年我带一个普通学校,3年就带成全国先进。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副司长孟吉平带着6位同志在我们学校住了一个星期,想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那是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每天做广播操,我一定让学生每一个动作都做正确,既是锻炼身体,也是培养他们认真的习惯,真正要一丝不苟。学生一入校,体育教师第一个星期都是教广播操,立正就是立正,稍息就是稍息,一点都不能错。学校隔壁别的单位的同志对我说:“于老师,我们天天看你们的运动会。”他们把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视为运动会水平。全校20多个班级,要求做到“快、静、齐”,要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实际上做广播操、排队伍、走得像样子,是在培养学生一种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认真的精神,“身心健康”也慢慢达成,孩子们精神面貌很快就不一样了。踢足球、打篮球,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是踢不好、打不好的。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黄金年代,离不开风吹日晒,不能整天坐在教室里“刷题”。现在,许多小孩子包括年轻人骨质疏松,一碰就断掉了。所以我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就让全校学生长跑,一点一点地锻炼。个别学生还尿床,坚持长跑这点小毛病也好了。

      我们真的要有全面培养的观念。你心中有学生,你就知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我为什么重视劳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奋斗的精神。今天的生活是革命前辈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我们不能躺在上面睡大觉,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奋斗的精神。奋斗的精神不是说空话,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我们的学生全住宿,宿舍楼没有一个清洁工。所有宿舍,热水瓶摆放一条线,毛巾摆放一条线,被子叠放整齐……以此培养学生的规则、规矩意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做人有做人的规则,生活有生活的规则。我们中国人很多问题就出在规则意识太淡薄。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校园里荒草丛生。我到同济大学用5元钱买来麦冬种子绿化校园,种花、种草、种树,我和全校师生一起干,每个学科组教师一块责任区。学生在校学习3年,养成了一种勤劳、自理的好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与别的学校毕业生不一样,用人单位总结了两大优点,一条是责任心强,一条是基本功好。每个学生写字都非常规范,文艺方面的本领也非常突出,一个班级就可以组织一台文艺晚会。当时人们称之为“二师现象”。

 

      教育要有一种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那个时候,我们每周都有劳动课。刚刚入学时,学生不知道粮食怎么来的,食堂里抛米撒面现象很严重。

 

     我的做法比较简单。我到厨房拿一个搪瓷脸盆,我让他们把扔掉的馒头一个一个捡回来。我说,我们学校不是培养“败家子”,你们小学时就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你们知道吗,一粒米要费七斤四两力气才出得来啊!你们拔点草、扫扫地,就觉得很吃力,你们知道一粒一粒粮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孩子们后来说,从来没有看到于老师这么激动。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所有的工作要指向“人”。我并不是要“管头管脚”,我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有一年教师节,我请当年的毕业生来给现在的年轻教师讲课。有一个学生是上海市“十大班主任标兵”,她说我至今记得于老师当年要求的几个“一”:一个是“一身正气”,一个是“一手好字”,一个是“一身校服”,还有“一块抹布”,对我后来的工作影响特别大。

 

     这几个“一”,都有当时的考虑。我是这么想的,社会上总会有一些歪风邪气,但教师必须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手好字”是因为你要给小学生上课,你的一笔一画就是榜样,榜样不是说而是做出来的。“一身校服”也是有缘由的。我们是师范学校,十六七岁的女生很漂亮,她们开始学着涂脂抹粉,学着穿时髦服装。

 

      我在学校组织大讨论:当代师范生应该有怎样的形象。大讨论的效果是,我们学校的女生一律齐耳短发;服装方面,都是红领带、白衬衫,朴素大方。我说,明日教师,今日做起,明天做起就来不及了,我们“两代师表一起抓”。

 

      我没有想到这个当年的毕业生还记得“一块抹布”。她说,我的教室比五星级宾馆还要干净,因为这得益于于老师当年对我们打扫卫生的严格要求。“于老师说,擦玻璃不能擦得花里胡哨,要擦得看不到玻璃才算好”。这些话我都不记得了,但学生记得。实际上,一件事情、一项工作,既然做就要做好,要注重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品质。教育的过程,身教重于言教。德智体美劳是互相促进的。他们劳动后才知道“艰辛”,不体验就不知道。我们学校当时是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我注重环境育人,要让师生有一个“家园”的概念,有一个我自己在这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概念。

    我们讲的“个性发展”与西方讲的“自由发展”是两个概念。美国教育文化两个关键词,一个民主,一个自由。我们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不一样,我们的文化与美国的文化不一样。美国文化是美国土著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的结合,我们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文化。他们强调民主和自由,但实际上金钱成为民主、自由的通行证。

 

      我们讲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把握,《中庸》讲“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不是夺取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赞天地之化育”。人通过认识天地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这个规律来做事情。两者的哲学思想以及境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个性发展”不是无法无天,无法无天与我们的教育就冲突了。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特长和潜能。我们讲的“个性发展”,是根据一个孩子的特点把其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我们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统一的”就是“一个样子”,这是错误的。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教育出来的人仍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打个比方。树木有苹果树、梨树、枇杷树,有松树、柏树,春天有杨柳,秋色老梧桐,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树种,栽培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要树木茁壮成长,一定要有阳光雨露。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把学生看成一个树种,全是松柏,将来全是参天大树。其实,一个人一个样,松柏是栋梁,杨柳也是装点江山的,它最早传递春天的消息。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装点江山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充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松树的特征,让苹果树的特征,让杨柳的特征,能够展现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分。


     因此,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与此同时,教育不能过于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底线,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学生要能够获得更充分、更全面的个性发展。